发布时间:1275353940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孙医生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道结石的一种类型,在国内相当多见。由于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致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症状易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确实是医生也感到棘手的一大难题。
近20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广泛地开展了手术与溶石相结合、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微创治疗方法,使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亦更安全、有效、痛苦少。但从治疗效果来看,仍是不甚理想。
事实上,有相当部分肝内胆管结石可与病人“和平相处”,病人可没有任何不适感,只是在体检时发现。但结石的这种静止状态不会一成不变,当遇到寒冷、劳累过度或饮食不当等不良刺激,肝内胆管的结石就可能由“静”变“动”,产生各种症状。因此,病人配合医生进行长期不懈地观察和防治十分重要。
肝内胆管结石一经确诊,不管有无症状,不管结石数目多少、体积大小以及是否已引起肝脏的病变,都应进行积极的临床追踪观察,有条件的应定期做肝、胆B超检查和肝功能的生化检查。这样可以了解结石的位置、性质变化以及肝脏是否出现继发性病变。由于胆石症是一种慢性病,病情的演变过程很不规则,快慢也很不一致,所以这种临床观察应长期不懈地进行。切实做好这一点,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时机的掌握就有了很大的主动权。
以往胆管结石的治疗偏重于开腹手术取石。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前很多需要手术治疗的胆管结石,都可以通过内镜(十二指肠镜,有的地方也称为胰胆镜)微创来取石了。所谓内镜取石,就是通过口腔插入内镜经过胃到十二指肠,在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即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通过内镜通道将造影管插入乳头,选择性进入胆总管后注入造影剂,就可以在X线下清楚地显示胆管内结石的大小和数目。这一过程称之为“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也称ERCP)。然后,大夫插入电刀切开乳头,暴露出胆总管。再通过内镜通道,插入取石网蓝于胆总管内,将结石取出。如果结石较大,在用网蓝取石前,还可以先插入碎石篮,将结石粉碎后再取出。这一技术使许多过去需要通过开腹手术取胆管结石的病人避免了开腹,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节省了住院时间和费用。
吴女士是幸运的。在我院的消化内镜中心,通过无痛内镜微创的方式,大夫将她胆总管内多个结石一次性取出。在取石中大夫发现,吴女士的结石有很硬的“核心”,但结石大体为泥沙样的。这类结石即使行手术治疗也难以取干净。一些手术后残留的微小结石就可以成为“核心”,胆汁会不断粘附在其表面形成大的结石,导致复发。这也是为什么5年来吴女士4次发生胆结石的重要原因。为了减少复发的机会,在内镜取石后,普外科医生在吴女士的胆总管内还特意留置了一根引流管。这根引流管的另一端从吴女士的一侧鼻腔出来后,与体外引流袋连接。通过这根鼻胆管,大夫们就可以在内镜取石后的几天里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胆总管,使残留的微小结石排入肠腔,因此会大大减少胆结石复发的机会。
肝、胆都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其分泌和浓缩后的胆汁是消化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摄入的脂肪靠胆汁的乳化、分解后才能被吸收利用。患肝内胆道结石症,肝功能的损害、胆道的梗阻,均可致胆汁的分泌、排泄和浓缩过程异常,使胆汁的成分和量出现改变。若此时仍不加节制地进食高脂食物,必然会加快胆管内结石的形成或增大。所以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食谱应遵循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的原则,多吃新鲜鱼类、鸡蛋、瘦肉及新鲜蔬菜、水果等。淀粉类的主食如大米、面等则可不受限制。同时可适当采用利胆去湿的中草药,以利于肝细胞再生和增加胆汁分泌量,使肝内胆管的小结石和泥沙样结石引流排泄,减少新结石形成的机会。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中成药,如复方胆通和舒胆胶囊等。
另外,病人应戒烟、戒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这点至关重要。临床上许多结石由“静”变“动”,都是在饮酒、暴饮暴食和吃了刺激性食物后诱发的,饮食不当往往是导致发病的直接因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各种不良心理刺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积极的治疗措施。临床上常见的一些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不用服药亦能长期正常生活和坚持工作,这与他们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