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打针还是吃药?
发热又俗称为发烧。发热是儿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许多疾病可以引起发热,每个宝宝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免不了会出现发热的现象。
一、宝宝发烧有过程吗?
健康人的体温通常维持在口腔温度7℃,或稍低的水平,(肛温约高0.5度,腋温约低0.5度)。一天之中体温的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 .2度,如果体温升高或其变化超过这一范围,即称之为发热。
从发烧到退烧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一用药,热就能退下来的,即使是用了退热剂暂时退热了,只要发病原因没有解除,过后又会发热的。
二、宝宝发烧了,妈妈该怎么办呢?
发热,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宝宝发烧是儿科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症状。从某种角度上讲,发热并不完全是坏事。但是发烧持续过久或者温度过高,尤其是当出现高热惊厥不仅可以引起机体的损害,还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当宝宝发烧时,妈妈应密切注意发病的情况,如果宝宝体温不很高,一般情况比较好,可以在家治疗休息。
有些年轻的妈妈一见宝宝有点烧,就希望医生给宝宝吃药、打针,要求在短时间内将体温降下来,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小儿发烧的原因很多,在未弄清病情之前,就急匆匆地把体温压下去,反而掩盖了病情,延误了治疗。同时,任何疾病引起发烧都有一个过程,病情的治疗也需要一段时间,对小儿的疾病应综合治疗。比如因炎症发烧,待消炎后,体温自然恢复正常,如果仅仅是服退烧药,一下子将体温降下来,不久就又会回升。
宝宝发烧时,应经常喂些白开水或糖水,饮水可补充因发热而蒸发的水分。饮水后出汗,水分的蒸发又可帮助退热。此外,排尿增多也可使部分热量由尿液带出,加速退热。
宝宝发热,只是各种疾病的一个表现。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已经痊愈。所以,当宝宝发热时,关键在于对原发病的治疗,而不仅仅是退热。但如果当体温超过9℃时,应采取各种措施将体温控制在℃以下,以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
三、什么情况下给患儿解热治疗呢?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若患者肛门温度9℃以上(腋下.5℃)且有烦躁不安时,应及时给患儿解热治疗。以下情况即使不到9℃也应治疗,如有肺炎、心力衰竭、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及5岁以下有发热抽风史的孩子也应给予解热药。
.幼儿发烧到底是吃药还是打针好呢?
用退烧药:退烧药是一种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进而借助于出汗等过程使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战、使机体产热减少的药品。它能有效地控制发烧,使体温降低,但不能根本解除引起发热的原因。发烧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治疗发烧不论病因病情地使用退烧药是不行的。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出现发烧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脱衣散热,松解包降温,采用温水擦身、冰袋敷等物理降温。只有在腋下温度超过.5℃时才主张给孩子吃退烧药。
肌肉注射:由于一部分个月~5岁的小儿可能引起热惊厥(多数是良性惊厥,愈后好;如有原发性癫痫,则可能增加其癫痫发作次数),因此家长对发热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孩子一发热,不管白天黑夜,甚至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抱他去医院打退烧针,请医生迅速把体温降下来。有一些打了退烧针后确实体温暂时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有的还出现副作用。
2.用药降温还是物理降温?
宝宝发热,最好采用物理降温法,不要轻易使用各种退热药,以防产生毒性反应。首先应该调节居室的温度,保持空气流通,比如打开门窗或利用风扇加速空气流通,就有利于散热降温。也可采用冰或冷水敷头颈、腋下及双侧腹股沟的退热方法。冰敷时,冰袋外需裹一层布,以防局部皮肤冻伤。
用5~40%的酒精或0℃的温水拭浴,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水分的蒸发,也是一种相当简单的退热方法。酒精拭浴时,要注意不要拭浴头面及胸部。
物理降温方法的疗效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当的退热药。
- 上一篇:天冷了 不少女性例假延后
- 下一篇:预约挂号省城首日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