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要把握好四大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
在月5日召开的20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明确要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改革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四大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是科学统筹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两大体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两大服务体系必须加强功能融合,相互支持,更好地将防治任务落到实处。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经验。面对疾病新的流行特点和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长期分设的格局以及人民群众希望得到全面连续健康照顾的迫切愿望,更要加强两大服务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融合,增加互动和支持。
从工作角度来讲,目前促进两大体系结合的环节主要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人才培养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多重任务,接受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业务指导。在面向人群服务方面,还承担着健康“守门人”的作用,负责转诊和分流病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面向居民提供连续、全面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在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更需要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积极有效配合,医疗机构要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和反应能力,及时报告疫情等信息,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及时调查分析,研究公共卫生措施,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造就一批既掌握临床医学又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中都要有这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整个卫生系统的服务和保障能力才能得到明显提升。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就是要求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事业一定要体现公众均等受益的原则,各级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体现社会效益第一的运营原则。在健全和完善两大服务体系的工作中,要始终牢牢坚持公益性这一基本导向,绝不动摇。
二是正确处理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病有所医。医改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两方面着手,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把患者组织起来,共同抗御疾病经济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水平,改善质量。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也不能偏袒一方。医改中坚持既补需方,又补供方的方式,比较好地兼顾供需双方的利益和诉求。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医疗机构要合理诊疗,严控费用,医疗保障机构要改善基金管理,加大支付力度,及时结算费用,减少过多的基金结余。此外,在改革支付方式上,两大体系也要密切协作,认真探索适合国情的、既能保障服务质量、又能控制成本、还有利于医学技术发展的有效支付手段。
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密不可分,应当统一在卫生体制框架内协调发展,两大体系要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卫生体制的重要基础。
我国的新农合制度在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和控制医疗费用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以非常低的筹资水平,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风险问题,效率很高。一定要坚持这一管理体制的优势,通过有效兼顾供需双方的要求,严格控制费用上涨,使新农合基金发挥更大效益,让农民群众尽可能多地得到实惠。
三是准确把握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努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提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首先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为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完整性和实施效果,必须从保证生产、提高质量、促进流通、控制价格、合理使用、增加报销、完善补偿等环节衔接政策,统筹推进,才能达到便民利民惠民的良好结果。
要下决心把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起来,还要巩固完善起来。当前,尤其要抓好基本药物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和提高报销比例等环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带来的积极变化,群众才能更加拥护这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