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的分类和类型
对于单发性慢性前列腺炎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慢性前列腺炎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 ,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慢性前列腺炎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 ,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 ,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 ,临床发现的慢性前列腺炎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 ,因为慢性前列腺炎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 20余种 ,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 ,慢性前列腺炎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
慢性前列腺炎的类型及分类
慢性前列腺炎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9 9 5年报告 ,胆固醇息肉占慢性前列腺炎样病变的 5%,国内报告的 2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 -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 09±. 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 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9 9 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慢性前列腺炎样病变时发现 ,其中 9 4%直径 <0mm , %的患者年龄 <0岁 ;而恶性慢性前列腺炎样病变 %直径 >0mm , 75%的患者年龄>0岁。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在 0年内施行的 2 5例胆囊切除中 ,仅 例为慢性前列腺炎样病变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 9 . %;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 225例 ,占 . 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 ,直径约 <20mm ;而浸润型不属于慢性前列腺炎样病变 ,绝大多数直径 >20mm。因此表现为慢性前列腺炎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 ,预后良好。
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慢性前列腺炎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国外9 9 9年对 9 477例日本】等俗鳔超普查 ,查出慢性前列腺炎样病变 09 2例 ,占 5. %,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慢性前列腺炎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 上一篇: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机理是什么?
- 下一篇:没有了